1908年11月15日,73岁的慈禧在紫禁城病逝。死后的第七天,按照满清礼制,要将其棺材迁出寝宫。可就在这时,众人发现慈禧的卧房竟然连接着多个密室。其中一个通道通往“养颜房”,里面摆放着各种化妆品和药材;另一个通道则通往一个巨大的地下储藏室,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无数金银、珠宝、字画等物件。
一时间,在场的侄女隆裕太后等人都面面相觑、尴尬无言。原来,慈禧生前口口声声要节约开支、修内政,结果私底下却暗中挪用了大量国库资金,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。死后墓穴多次遭人盗掘,也实在是自作自受。一个曾生活在紫禁城的女人,就这样在故国的土地上收场凄凉。
极度奢靡,任性妄为
1835年,慈禧出生在一个满族官僚家庭,从小生活优越,受过非常好的教育。1856年,年仅21岁的慈禧就通过选秀而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妃嫔。一个貌美聪慧的年轻女子,一进入皇宫的那一刻起,就被权力的光环迷惑了心智,开始了对权势和荣华的无度追逐。
1861年,咸丰帝驾崩,6岁的同治帝继位,慈禧凭借出色的容貌姿色和惊人的政治手腕,迅速成为实际上的“垂帘听政”太后。从此,她在朝堂上称霸近半个世纪,对这古老帝国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慈禧是一个热衷享乐、好大喜功的女人。她十分注重服饰打扮,喜欢穿戴华丽名贵的衣物和配饰。为满足虚荣心,慈禧动用数以亿计的白银建造宫殿、园林,光是建造颐和园就花费了巨资。1898年她70大寿时,动用的白银就高达军费开支的两年之多。
不仅建筑奢靡,慈禧还热衷表演戏曲自娱自乐。每当宴请朝中的大臣时,她就强迫所有人观看她的戏剧表演,并要求众臣对她的演出万分欢迎赞赏,哪怕实际上她的演技十分拙劣。为了维持永葆容颜,慈禧在宫中还专门设置了“养颜房”, 搜集江南女子以及太医,日以继夜地为她调制延年益寿的秘方。
慈禧一个人的挥金如土、任性妄为,可以说是晚清宫廷腐败的典型代表,也为这古老帝国步入衰败埋下了隐患。
操控朝政,肆意作威
1874年,同治帝驾崩,年仅4岁的光绪帝继位。慈禧变本加厉,直接垂帘听政,行使皇权。从1870年直到1908年去世,她在朝堂上称霸整整38年。
表面上,慈禧故作姿态,说自己助光绪处理政事,为年轻的皇帝分忧。每当光绪向慈禧递上奏折请示时,她都会装出一副苦口婆心、谦虚的样子,给予皇帝意见。有时她还会在朝议上,故意发表一些符合国情、让人信服的言论,博取官员臣民的支持。
但实际上,慈禧早已将大权操控在自己手里。光绪要发布的任何谕旨,必须得到慈禧的批准;朝堂上的任何大事,慈禧都要从旁指手画脚;朝廷官员的任免升迁,也必须听命于慈禧。可以说,在整个朝堂上,明面上光绪是共主,但私底下真正说了算的就是慈禧太后。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,慈禧还专门提拔自己的亲信,安插在朝中各个重要部门,形成一个聆听太后的庞大机构。1889年,她还策划了光绪帝的政治婚姻,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为妻,意在通过血缘关系牢牢掌控大权。
通过这些手段,慈禧成功地控制住了整个朝堂,进行着几近独裁的统治,为晚清的黑暗埋下了伏笔。
昏庸腐败,祸国殃民
在慈禧的全权统治下,晚清朝政日趋昏庸,腐败现象丛生,内政经济凋敝,军力薄弱。在面对外敌入侵时,大清帝国节节败退,终至亡国。这一切祸国殃民的后果,都与慈禧的昏庸统治分不开。
慈禧头脑简单,她的挥金如土和怠政直接导致了百姓生活的艰难。1894年,就爆发了严重的米价暴动,这充分反映出慈禧的奢靡腐败已经严重伤害了百姓的利益。与此同时,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慈禧还对维新变法运动采取打压和苛刻态度,导致晚清思想进步缓慢、守旧腐化,在应对外来挑战时显得懵懂无知、束手无策。
1895年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大清帝国战败。慈禧主张息事宁人,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这使国人对慈禧的统治更加失望与不满,直接引发了1898年的义和团运动。义和团运动失败后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慈禧不得不仓皇出走,一路上还派兵抢掠百姓。
可以说,正是在慈禧长达半个世纪的摄政统治下,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帝国,走向了晚清的黑暗毁灭、衰亡的结局。她的统治无疑为这古老的文明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密室之谜,惨淡收场
1908年,慈禧病故之后,清廷打开她在紫禁城寝宫的所有暗门时,众人这才恍然大悟、刷新了对她的认识。原来,在她死前一直号称要节约开支、努力修内政的表面功夫背后,慈禧其实早已私相挪用了大量国库资金,建造密室来满足自己的锦衣玉食和藏拜名画古玩。
本可以用来恢复国力、兴利除弊的钱财,被她侵吞挥霍一空,任意藏于秘密室内享乐。活生生的“宁肥国不肥我”写照。对一个曾生活在紫禁城的最高统治者来说,这样的收场实在是太过凄惨和讽刺。
而就在此时,慈禧的陵寝也多次遭到盗掘。看到墓中的金银财宝之多,连盗墓贼也为她生前的腐败奢靡感到匪夷所思。在古老的土地上风化身故,本该是这一代女性统治者最终的归宿,而如今,只余不堪回首的遗憾。
权力的正确用途是什么?
一位女性统治者的一生就这样在叹息中落幕。我们不该简单道德批判一个历史人物,而是应当反思,权力的正确用途应该是什么。它是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,还是为造福社会、增进民生的力量?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。但唯有理性看待历史,我们才能汲取智慧,不再重蹈覆辙。